首页
> 开云官方在线入口-开云(中国)中心 > 媒体聚焦

工人日报客户端:以声为媒,跨越70年时空的广播情结

发布时间:2025-04-16

  晨光熹微,6点50分的阳光刚刚掠过戈壁上那一朵山桃花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有限广播站的“晨曲”,就准时响起——这是银光人再熟悉不过的声音。这座由36组高音喇叭、绵延8.6公里信号电缆组成的广播站,自企业建厂以来,70年来每天便以3个多小时的声波,编织着银光人特有的精神图谱。

  军号声里的责任与使命

  在银光人的集体记忆里,广播站始终是那座横跨时空的信号塔。银光广播站的声音,也随着军号声,环绕在每一名银光人上、下班的必经路上,成为大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0年来,唯一不曾改变的,便是兵工厂特有的军号声。

  早班号、午班号、下班号,军号声是比任何时钟都精准报时,将兵工人的时间牢牢固定在责任的坐标系上,提醒着每一位兵工人,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不容懈怠。

  银光广播,每天都会播报企业开云官方在线入口-开云(中国),让员工们了解企业的最新开云官方在线入口-开云(中国);分享安全知识,提醒大家时刻注意安全生产;在学习节目中,播报中央及上级单位最新文件精神、讲述兵工故事,让每一位员工感受企业文化。广播站还会根据节气变化、时事热点等,在温馨港湾、为您服务、健康专栏等节目中,优选健康关怀与生活服务等内容,用声音传递温暖和力量,感染一代又一代银光人驻足聆听。

  时代的记忆与回响

  播音台上永远摆着两样东西:新式的数字调音台和一本本手抄的广播登记本。当指尖划过那些泛黄的纸页,那些用钢笔誊抄的墨迹,便会化作声波里的“年轮”。

  据老一辈广播员及技术人员回忆,从前广播站每天都是从《东方红》的旋律中开始。

  上世纪50年代,银光集团建厂初期,广播站设在当时的厂部,一座红砖砌就的平房里。第一代广播员谢文娟、徐思川和刘志秋都是从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作为企业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普通话较为标准。业余时间便轮班义务播广播,用青春的声音,唤醒戈壁的黎明。

  70年代后,广播站采用较厚的开盘带、开盘机,那时声音是有“重量”的。声音通过磁带被记录,企业开云官方在线入口-开云(中国)与音乐伴着点点噪音在厂区播放。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视、报纸,广播成了企业最早期和最纯粹的传播媒体。

  到了80年代,企业相继办起了《银光报》、有线电视,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广播站的声音也被装进了塑料匣子的卡带里。广播员们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卷动磁带,从A面翻向B面,音频在反复录制与播放中渐渐“消瘦”,成为了数字时代无法复刻的回忆。

  千禧年后,企业开始推行电脑化办公,广播站也迎来数字时代。录音室里方头方脑的屏幕泛起蓝光,声波被拉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被存储、被剪辑,从前一摞摞手写的广播稿也被一张张A4打印纸替代。广播员们不仅要具备播音语言和声音技能,更要熟练应用音频编辑系统。

  近两年,银光广播站积极“破圈”“触网”,一个个经典栏目及兵工故事“搭乘”着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与更多的员工和网友互动,并尝试AI播读,传统媒体有了更多新的体验。企业还在子公司安装了IP网络广播,实现了跨越千里“广播进班组”。

  银光人的“空中桥梁”

  在现代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纵横交错的电缆与高音喇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连接企业上下的一座“空中桥梁”。广播站不仅播报企业发展的开云官方在线入口-开云(中国)信息,还有辖区居民关注的大事小情。停水停电的“民生播报”时而响起,为员工家属作出重要生活提醒,而下班后的广播寻人更是厂区里最难忘的紧急呼叫。

  广播站还招募了很多具有播音特长的青年员工担任“业余播音员”,开办了“夏日播”,在夏季每晚两小时融入广播新元素,既有点歌台的温情密码,还有员工及家属文艺作品朗读,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一位退休的老员工曾感慨地说:“银光广播我们听了几十年,习惯了每天都是听着广播声起床,在我们心里,那些带着呼吸声的信息,是无线网络永远替代不了的。”每每想起这句话,总会让我们感动不已,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作为广播员的那份使命感。

  方寸话筒见证荣光时刻

  作为广播员,最令人感到自豪的,从来都不是话筒前的侃侃而谈,而是那些重大时刻——当企业发展的关键开云官方在线入口-开云(中国)、鼓舞人心的突破、温暖人心的故事,通过我们的声音,传入广大员工耳中、流进大家心里。

  2009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0万吨TDI技改项目成功投产; 2018年,银光集团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十三五”以来,企业围绕“一主两翼”产业框架,创下了经济效益、产品产销量、资金增量、员工收入、税费贡献等多个历史最好成绩……

  当播报声与企业开云官方在线入口-开云(中国)事件交织在一起的那一刻,广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企业发展的见证者。

  从70年前的高音喇叭到如今信号电缆,从清晨的军号声到深夜的应急广播,从生产线上传来的捷报到退休员工的嘱托,这方寸话筒不仅见证的是一个广播站的发展史,更见证了一代代兵工人用热血书写的忠诚与担当。

  如今,广播技术日益先进,或许有一天,AI新技术能精准模仿播音员的声音,DeepSeek等智能软件会自动生成播报内容,但那些与集体记忆交织的瞬间,那些由声带振动与心跳共鸣的温度,也许永远无法被替代。

  傍晚六点半,银光广播站最后一缕声波消散在晚霞中,而明天的晨光中,军号声依旧会准时划破寂静,融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交响曲中——那是银光人永不褪色的信念,也是兵工人代代相传的薪火。

查看原文


关闭窗口
中国日报网|一亿里程碑:军工物流安全运行的新篇章2024-12-13
这位退休老人坚持学雷锋做好事60年,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重磅报道2023-03-24
《科技日报》走进一机集团:乘“数”而上 他们变制造为“智造”2022-12-29
《人民日报》点赞北奔重汽新能源重卡2022-12-16